文章類型:建筑行業動態發布時間:2023-01-30 16:48:22作者:Chris
借助光伏發電、綠色建筑、植物減排,普陀區首個“零碳公園”,實現了建筑會“呼吸”,公園“零能耗”,綠色賦能構筑南何智創生態客廳。
借助光伏發電、綠色建筑、植物減排,普陀區首個“零碳公園”,實現了建筑會“呼吸”,公園“零能耗”,綠色賦能構筑南何智創生態客廳。“零碳公園”位于桃浦智創城東拓區E01-02綠地,緊鄰中環線,占地面積約4.7公頃。項目預計將于2023年上半年竣工。
作為普陀區首個“零碳公園”,是繼區域內建設國內首個“五零”建筑——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科技示范樓之后,又一綠色生態城區的典范項目。這里不僅為城市提供了多種生態系統服務,也為市民提供了高質量休息活動空間,促進城市開發,增進城市活力。
根據公園設計規劃,這里打造了“零碳”生活館,為游客提供休憩驛站等游客互動空間。“零碳”生活館位于公園南側,在建筑立面上,采用玻璃幕墻搭配虛實變化的穿孔鋁板,通過建筑朝向的優化、合理的立面開窗、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提升等技術手法,提高終端用戶用能效率,降低了建筑運營能耗,實現生態環保。
位于公園北側的游客休憩驛站,則以“造園”為核心理念,利用視覺層高變化,設計了流線型的建筑形體。“流線型的建筑形體有效利用了自然通風與日照資源,白天的自然光線透過幕墻完全利用,同時利用智能照明技術,將陽光通過太陽能光伏板轉換為電能,從根本上降低了建筑的能耗,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,大大降低了碳排放。”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。
據介紹,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科技示范樓的配套建設項目,公園在設計之初,就融入了很多綠色低碳的理念。公園內的建筑屋頂、停車場上方都設置了光伏發電板,基本可以滿足園內3幢建筑的日常運營,余量還可以供給園內路燈、智慧合桿、智能化設施等其他設施的用電,實現了發電量和用電量的“自給自足”。
在公園的綠化布景上,種植了多種類植物,營造區域小氣候;設置了占地面積近一公頃的人工湖,由北向南形成跌水景觀,使區域水體成為活水。按照仿生生態學原理,以挺水、浮水、沉水植物的組合方式,構建自然的水生態系統,助力雨季城市調蓄、凈化區域水環境。
作為桃浦智創城綠色發展理念的先行展示區,“零碳公園”不僅體現了桃浦地區的綠色低碳的發展目標,還將以點帶面,帶動整體地區節能減排、綠色發展。